- A+
所属分类:国学概论讲话
- 古代“结绳”以纪事,为中国有历史的开始。
- 及黄帝立史官,命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于是始有记载之史。
- 周代则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五官。
- 春秋时,各国都有史官:鲁有太史,齐有南史,楚有左史,晋有太史及左史,卫有太史,虽职名不一,而所掌则皆为史事。孔子取三代史官所记,删为《尚书》,又依鲁史记作《春秋》;一属记言,一属记事,为中国古代史学上二大巨著。时又有左丘的《国语》,所记不以一国为中心,而又涉及全社会各方面;又有《世本》一书,不知作者,为《史记》的蓝本,所记除《帝系》、《世家》、《传》外,尚有所谓《谱》、《氏姓篇》、《居篇》、《作篇》等类,近于近代所谓文化史的性质。这两书亦被推为史学界最初有组织的名著。
- 秦代以后,史职久虚。
- 至汉武帝时,始以司马谈为太史公,位在丞相之上。谈尝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以后事,成一家之言,未成而死;他的儿子迁继为太史令,续成其志,就成空前的名著《史记》。
- 前汉以后,王莽有柱下史;
- 东汉有兰台令史;后又移图籍于东观,遂为史臣聚集之处。东汉班固虽尝为兰台令史,但他的著《汉书》,却并非以史官资格,所以他曾因此下狱。《汉书》今虽与《史记》并列为二十四史之一,而体例不同,盖一为断代史而一属通史。他因此大受郑樵的讥诋。
古代惟史官能作史,故孔子亦仅删订《尚书》,笔削《春秋》,而非创作。私家作史,实始班固。汉代革世官之制,学术可由私家传授,前此史官专有的智识,渐为社会所公有。又因文化工具的日新,史料容易搜集,故自班固以后,私家作史,靡然成风。
- 三国时,吴中即以专产史家著名。如谢承、韦昭、薛莹、袁晔、张温等,都被称为史才。韦昭曾著《吴书》五十五卷和《洞纪》三卷;《洞纪》是记庖牺以至建安二十五年事,可见已是一部先于《通鉴》、《通志》的创作。
两晋及南北朝的文化,迭遭外族的摧残,但治史之盛,却卓越前代。
- 晋代名著,有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彪的《续汉书》与袁宏的《后汉纪》。他若陆机、束晳、王隐父子等,亦均有编著。
- 宋代则有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补注三国志》、何法盛的《晋中兴书》与孙冲之的《国史》等。
- 齐则有臧荣绪的《晋书》、江淹的《十志》及沈约的《宋书》等。
- 梁则有萧子显的《齐书》、吴均的《齐史》与何之元的《梁典》等。
- 北魏有崔鸿的《十六国春秋》。
- 北齐有魏收的《魏书》。
- 北周有史家柳虬。
隋朝
- 开皇初,文帝勅正《魏书》,至炀帝又令群臣别撰。又诏修《齐史》。
今存诸史,唐代以前,皆为私撰而成于一人之手;唐代以后,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
- 唐太宗一方命史臣别修《晋书》,一方又勅姚思廉撰《梁书》及《陈书》,李百药撰《北齐书》,令狐德棻撰《周书》,魏征等撰《隋书》,皆大开史局,广置人员,而以上述五人主其事。
- 但私家所撰,尚有李延寿的《南史》与《北史》。
- 又有史学家刘知幾,著《史通》一书,为吾国历史学的名著。
- 其后有杜佑,考历代的典章,成《通典》二百卷。
- 五代晋时,刘昫因韦述旧作,增损以成《唐书》。
- 至宋时,命欧阳修等重为编修,撰《新唐书》。又修因薛居正的《旧五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名曰《新五代史》。
- 及宋中叶,司马光荟萃前史,分年排比,以十九年之力,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为编年的巨著。其后袁枢依据此书,以事为纲,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特创一新史体。
- 更有大史家郑樵,博览古籍,多所发明,著《通志》二百卷,尤多创见。
- 元代史学,有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后人合《通典》、《通志》,号为“三通”。又有托克托等修《宋》、《辽》、《金》三史。
- 明初官修《元史》,虽由宋濂、王袆主其事,然仓猝撰成,最为草略。到明末时,私人撰史又渐多。
- 清代因种族的禁忌,学者对于史学都不敢轻于创作;所以清代史学,却以用力于整理、考订、辑佚、纂集著名。如
- 整理旧史之作:如《战国纪年》、《左传纪事本末》等
- 考订的书: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
- 因辑佚而得见大凡的,以《世本》及《竹书纪年》二史为最著。
- 纂集的最有价值的书,为图表一类,如《历代史表》、《历代纪元编》、《历代沿革图》、《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疆域图》、《史姓韵编》等,都给与研究史学者以不少的便利。
- 新史的创作,有马骕的《绎史》,自成一体。张廷玉等所撰的《明史》,则依王鸿绪《明史稿》剪裁而成,被推为二十四史中最精详的一部。更有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及全祖望续成的《宋元学案》,实为学术史的创始。它如《皇朝三通》、《会典》、《东华录》一类,尤为研究清史所必需的资料。史学家有章学诚,所著的《文史通义》,对史学尤多特别创见。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