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古文的本义
古文本来是一种字体的名称,后来借用为古代的文章的意义。
何谓古文
所谓古文,可以分为二种:一为经书中的古文,一为汉、魏的古文,后者兼包括《史记》、《汉书》等文章。这便是古文的起源,所谓“文必本于经史”,就是指这两种文章。
- 一为经书中的古文
- 一为汉、魏的古文(包括《史记》、《汉书》等文章)
何谓经书?他们的文章怎样?
所谓经书,乃指《五经》、《四书》而言。经中的《左传》,书中的《孟子》,他们的文章,影响于后代更大。其余《诗》、《书》二经,亦每为后代文家所取资。
汉魏著名的古文家有哪几位?
- 汉、魏古文,以政治论文为多,著名的有贾谊、晁错、董仲舒、匡衡、刘向诸人。
- 史书如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都是不朽的名作。
- 此外有蔡邕的碑志,崔骃父子的箴、铭、赞、颂,均为一时佳制。
- 魏、晋时代,仅有曹丕的书札,陶潜的散文,可以算好古文。
- 它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虽偶一为之,因为是他们性情的流露,亦称杰作。此外作家,都走上骈偶的路上去了。
提倡古文始于何人?
倡导作古文的人,大家都知道是唐代的韩愈,所以后人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其实前于他,已有陈子昂与张说,惟成绩不及。
韩愈倡导古文的情形怎样?
愈虽倡导作古文,但不是模仿古文,仅借重古人的文体,以示与骈文异致。
唐宋八大家为谁?
和韩愈同时的古文家还有柳宗元。到宋代的欧阳修,他自以为继韩愈的余绪,亦倡古文。三苏(洵、轼、辙)继其后,曾巩、王安石亦推助波澜,于是古文学大盛。以上八人,明人称之为“唐宋八大家”。
- 韩愈
- 柳宗元
- 欧阳修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 曾巩
- 王安石
桐城派
桐城派的鼻祖为谁?
明代前后七子,盛倡秦、汉文,才力不逮,无什么成绩。及归有光出,文宗欧、曾,遂为桐城派鼻祖。
桐城派势力盛于何时?
桐城人方苞步趋归氏,声势甚大,姚鼐继之,桐城派的势力乃遍天下。
时有恽敬、张惠言与他们对抗,称为阳湖派。
曾国藩本与桐城派无关,因为势位煊赫,故亦被引入。桐城派后裔吴汝纶的文,并非自桐城派习来,乃传自曾国藩。总之,所谓古文,至桐城派而盛,因为他们在清代几居文学正宗。亦至桐城派而衰,因为自桐城派而后,便没有能继起者了。
桐城派作文的方式和禁忌怎样?
但桐城派作文的方式和禁忌,究有可取,今附记于后(其中“不古”一项,尤有特见):
- 一、官名、地名应用现制。
- 二、亲属名称,应仍《仪礼·丧服》、《尔雅·丧服》之旧。
- 三、不俗——忌用科举滥调。
- 四、不古。
- 五、不枝。
文论
- 文论始于子夏《诗序》,然仅述诗的起源,而不及其他。
- 至曹丕的《典论论文》,始为文论的专篇;
- 刘勰的《文心雕龙》,始为文论的专书。
- 同时有钟嵘的《诗品》,被称为论诗的专书。
- 又有任昉,作《文章缘起》,比列古代文章,著明它的变迁,为中国文学史的创始者。
《文心雕龙》凡十卷,
- 自《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论文章的体制;
- 《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论文章的工拙,合《序志》一篇,共五十篇。
相传刘勰作此书成,未为时人所重。勰颇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得达,乃负书献于车前。约取读,以为深得文理,常陈几案,于是有名。今本已有缺文,黄叔琳为之注。
《诗品》凡三卷,所品为古今五言诗,自汉、魏以来一百有三人,论其优劣,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之首,各冠以序,皆妙达文理。
作者钟嵘,对于诗的见解很高明,他说:“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所以他很反对用典和模仿的文学,他列在“上品”里的诗人,都为我们所称许的作家。他又深诋声律之病,尤攻击沈约的“八病说”。因为他与沈约主张根本水火,决无往就之理,而且他的著作,自有他传世的价值,不待沈约的延誉,吾们也何尝不得拜读呢!
此外论诗论文的书虽不少,然都无创见如以上二书。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