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国学概论讲话
中国书籍最通行的分类法是“经、史、子、集”的四分制,其没有打破的必要的原因在于这种四分法有它的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存在。
中国书籍的分类,起源于六经。
汉代:
刘歆分群书为”六略“,而冠以《辑略》,所以叫“七略”。六略指: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 六艺,即后来的经部;
- 诗赋,即后来的集部;
- 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即后来的子部。
- 后世的史书,如《世本》《战国册》《楚汉春秋》《太史公书》《汉著记》等,被列入春秋类;
- 《古封禅群祀》《封禅议地》《汉封禅群祀》等,被列入礼类;
- 《高祖传》《孝文传》被列入儒家类。
班固作《汉书 艺文志》完全依据《七略》,只不过是删除了《辑略》。
魏代:
荀勖作《中经簿》,始分为甲、乙、丙、丁四部。
- 甲部:主艺、小学;
- 乙部:诸子、兵书、术数;
- 丙部:史记及其他记载;
- 丁部:诗、赋、图、赞
晋代:
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经、史、子、集“的次序才确定下来。
- 甲部:五经;
- 乙部:史记;
- 丙部:诸子;
- 丁部:词赋。
南朝,宋:
王俭复作《七志》,分为七类:经典史记、诸子、文翰、军书、技术、佛、道。
南朝,梁:
阮孝绪作《七录》,把《七志》的经典史记分为二,诸子、兵书合为一,重分为七类: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技术、佛、道。
隋、唐
隋、唐以后,诸史的《经籍志》《艺文志》以及私家著录的书目,大都采用李充的分类。
《隋书●艺文志》正式采用经、史、子、集的部目,每部更分细类。自后诸史《艺文》或《经籍志》,一直到《四库全书总目》都沿用这种分法,虽子部的范围时有増损,然大体没有很多的改变。
- 经部(10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
- 史部(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 子部(14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法、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 集部(3类):楚辞、别集、总集
- 附录:道家的经、戒、符、箓,佛教的经、律、论、疏。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